血管神经性头痛指血管性头痛和神经性头痛,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。见于多种以头痛为主症的急慢性疾病中。可包括有偏头痛、神经官能性头痛、颈椎病性头痛、枕神经痛、高血压性头痛、外伤性头痛等。上述头痛都具有病程较长、反复发作等特点,所以人们多将血管神经性头痛归为一类。
而伴随症状则因不同性质的疾病而异。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,疼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,疼痛性质有跳痛、胀痛、刺痛等。感受外邪,情志失调,过劳、久病等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。
治疗处方
处方分4组,按病情取之。
- 合谷、内庭、太阳、上星、头维、印堂等(治前头痛)。
- 昆仑、后溪、天柱、风府、风池、玉枕等(治后头痛)。
- 外关、风池、率谷、头维、太阳等(治偏头痛)。
- 太冲、百会、四神聪等(治巅顶痛)。
- 百会: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。
- 玉枕:后发际正中直上2.5寸,旁开1.3寸处。
- 风池;后头部,枕骨下两侧后发际处,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。
- 天柱:当项后发际内,斜方肌之外侧取穴。
- 四神聪:在头顶部,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,共4个六位。
- 风府:后发际直上1寸处。
- 外关:位于前臂背侧,腕背横纹的中点向上3横指处,与内关穴相对。
- 合谷:位于手背,第1、第2掌骨之间,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。
- 后溪:握拳时,穴在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处。
- 印堂:两眉之间连线中点。
- 太冲:足背部,第1、第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。
- 昆仑:足外踝后方,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- 上星: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。
- 头维: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0.5寸处取穴,距神庭穴4.5寸。
- 太阳:眉梢与眼角连线交点。
- 内庭:第2跖趾关节前方,第2、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取穴。
- 率谷:位于耳尖直上,入发际食指、中指两指的宽度。
治疗方法
- 疼痛发作期,可每日灸2~3次,10次为1疗程,疗程间可不休息;待疼痛缓解,每日灸治1次,疗程间可休息1日;疼痛停止后,可隔日灸1次,继续2~3个疗程,以巩固疗效。
- 重灸远端渝穴,灸治时间宜长,头部渝穴宜温和灸或隔姜灸,灸治时间宜短。中医经络学说认为:前头痛属阳明头痛,后头痛属太阳头痛;偏头痛属少阳头痛;巅顶痛属厥阴头痛。所以前头痛需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和足阴明经的内庭穴;偏头痛需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和足少阳经的绝骨穴;巅顶痛取足厥阴经的太冲穴。处方4中的头部输穴均可疏通脑部经络,“通则不通”。
- 灸合谷穴、太阳穴、印堂穴、昆仑穴、太冲穴、百会穴、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hwei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aicao.com/archives/17408